从“花园城市”迈向“花园里的城市” ——新加坡考察报告 一、新加坡生态城市发展概况 新加坡于 1965 年获得独立,当时面积 581.5km 2,当时它并不是一个生态城市,经过 46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现在的新加坡已经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生态城市。那么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的转型,主要是通过 3 个阶段。 1、生存阶段(1965-1984) 这个阶段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为解决基本生活所需。新加坡获得独立时,需要预留足够的土地以设置军事防御建设。同时,提供每个人的住房成为一个高度优先事项及公共房屋必须快速建起。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以提供就业。建立园林城市,给城市一个新的面貌。政府优先发展的项目包括国防、房屋、新经济和花园城市。可以看到花园城市的建设从建国之初就被提上重要日程。 2、保护阶段(1985-2010) 这个阶段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为科技突破。继新加坡满足其基本需求之后,把目标转向大型工程方案以尝试解决长期基础设施的需求。这个时期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达到 710.2 km 2。主要需求之一是确保足够的饮用水供应,迅速建立集水和再生水解决方案,再加上废物处理和处置的发展。住房需求和外来人才的涌入带来了对房屋的需求和新的高层高密度的解决方案的挑战。在众多的挑战中,城市也必须保持活力和吸引力。该阶段政府优先发展的项目包括清洁饮用水供应、废物处理、600 万人口的房屋、一个宜居城市。在 2008 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7 项重要的城市工程项目,包括清洁河流运动、滨海堤坝、深层隧道的污水处理系统、回收垃圾填埋场、高层高密度、海湾花园、滨海湾。 新加坡的住房主要靠政府组屋解决,在新加坡住房的基本原则是“居者有其屋”。政府规定月收入少于 3 5 0 0 新元(新加坡人均平均月收入约 3 0 0 0 新元)的新加坡居民都可以申请组屋,这基本上保证了8 0 %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组屋。截止目前(2 0 1 0 年),8 5 %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组屋”,其中,9 3 %的居民拥有其房屋的产权,7 %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价租赁;另外 1 5 %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场上购买的高档商品房.。 3、栽培阶段(2011-未来) 这个阶段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为建立社会团结。现在的新加坡已经没有更多的海上空间填海,它必须要在主要的土地上保持其可持续性。新加坡正寻求解决一系列的挑战,如社区粘连,基础设施的升级,社会凝聚力和经济挑战,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