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俄罗斯私有化改革的制度环境与转轨经济中的企业绩效李俊江 潘龙(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讨论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12)内容提要:本文在概述俄罗斯大私有化如何展开的基础上,对私有化之后企业的产权结构和企业绩效进行了深化剖析,指出企业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所有者不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与俄罗斯特定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的。俄罗斯在对企业进行私有化的过程中,忽视了相关制度环境的完善与建设。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绩效的提高并不单纯地取决于产权改革,产权改革必须与制度环境的建设相结合才能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关键词:产权改革、公司治理、制度环境、企业绩效一、俄罗斯私有化改革的理论背景20 世纪 90 年代初,西方国家关于集中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思想中,有一种概念特别流行。这一概念可归结为改革的“三驾马车”: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其中,民主化是改革的基础,市场化与私有化则要在最大的一揽子方案中尽可能地激进和全面[1]。俄罗斯就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对整个经济实行了“休克疗法”。这一理论对私有化的认识是:因为国有企业与那种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古典私人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效率不如私人企业,所以,只要把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权改变为私人所有权,企业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企业改革的任务就可以完成。持有这种认识的人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小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私人企业与大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私人企业之间的根本区别,满足于在抽象层次上谈论私人产权如何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而没有注意到公司治理在大型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实际上,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大型企业中,私人产权能不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提高,首先取决于企业所有者作为一个整体有没有足够的动因权力和能力去监督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并在必要时更换管理层 [2]。假如所有者没有激励或能力,私有化后的企业就很可能和“所有者缺位”的国有企业没有多少区别。俄罗斯私有化后的股份制企业的绩效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就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从 1992 年到1997 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 40%,工业生产下降 50%,企业亏损面达 30%[3]。二、俄罗斯大私有化的过程和结果俄罗斯的大私有化是指对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其具体办法分为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实行的主要形式是股份制。大私有化开始于 1992 年 7 月,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证券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