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默基因有感》这是一部构思奇特的作品,狂放无边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可供多重解读的文本。善与恶的较量,触目惊心,而尘埃落定之时,深思却远未结束""作者以江夏的“梦”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故事起源于1889年5月26日法伊娜的爷爷做的一次连体婴儿分离手术,但是手术后其中一个婴儿将另一个婴儿害死了。这个婴儿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那个人人皆知的战魔。当时法伊娜的爷爷就认为这个婴儿具有与生具来的嫉妒、贪婪和杀戮的本性;同时他还认为那个被害死的婴儿也具有同样的能量和智慧,便把它做成了标本并保存下来。而以后的故事便是围绕着这个婴儿标本展开的。法伊娜女承父业承担着保护标本的任务;帕特崇拜于阿道夫的人格魅力,想要得到阿代尔的基因并克隆出来另一个阿道夫,辅佐阿道夫称霸世界;江夏莫名其妙的转入这场激烈的斗争。小说中以法伊娜和帕特为“领导”的两个集团和江夏以江夏的“梦”为线索,一步又一步的走向法伊娜安排的“结局”。面对人类之恶,或许人类本身就有一种珍视它并延续它的本能和冲动。法伊娜的夜夜想保存阿代尔的标本,并让后人好好利用其中的能量和智慧,而帕特这个纳粹极端狂热分子却想利用这个标本中与阿道夫相似的基因,来辅导阿道夫称霸世界。这二人不就代表着人类的两个集团吗,一个向善一个向恶。在小说的尾声又发现江夏“本身”就是那个标本——他的基因是阿代尔的。看到这里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仔细想想感觉又符合事实,从那三年间的赵丞到现在的江夏,不正好经历了由恶转善的过程吗。而作者却以江夏的孩子——又一对双胞胎为结尾,给人以无限的深思""这一次究竟是善战胜恶,阿代尔吞噬阿道夫;还是恶打败善,阿道夫再一次吞噬阿代尔呢。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出答案,也许作者也没有准确的答案。第二篇:读自私的基因有感[推荐]自私的基因读后感断断续续拖了好几天才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说实话已经第1页共10页把一些当时觉得很有趣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写一片读后感的。《自私的基因》一书唤起了我对认识自身的渴望,它远离寻常人生的科学和我们自己密切相联。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即便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事实上也无法真正延续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群彼此协同也勾心斗角的基因组所暂时构建以延续它们自己的机器,在生物界不朽的甚至不是构成我们自己的基因组而仅仅是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们的子代事实上只能继承我们基因组的一半,数代的传递之后,我们同子孙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可能就已经相差无几。《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运载体。每个运载体——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基因的寿命却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终结,个体完成职责后就被抛弃在一旁。有机体只是dna制造出更多dna的工具,即鸡只是鸡蛋为了再生鸡蛋的一种途径。基因的另一个天然特征就是自私。如果它不自私,而是利他主义者,把生存机会让与其它基因,自己就被消灭了,所以生存下来的必定是自私的基因,而非利他的基因。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也是发生在生命运动各层次上的自私行为的原因。依此观点,我们生活的算是很悲哀……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的更重要的东西是文化传统和观念,是它们将人群凝聚在一起。所以道金斯说应该通过教育来实现这个公共的理想。虽然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但有时也会导致个体的利他主义行为。达尔文在其进化论中把自然选择的对象视为物种的个体,按其“适者生存”的观点,则无法彻底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而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群体,甚至不是个体和染色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基本单位——基因。在基因的层次上,则很容易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道金斯列举了很多例子,他对这些利他行为的解释绝大部分是很令人信服的。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的大部分行为和性状,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合度,或者说是提高某个控制这种性状基因的适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