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法》模拟试题库《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 A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2、1986 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3 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4、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贝 I」。5、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和学生与教法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6、历史的表象有: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和事件表象。7、在课堂上,讲课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艺术和管理艺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1、全人发展 2、课程资源 3、史论结合原贝 4、实例论证法 5、实物直观三、问答题(共 35 分)1、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10 分)2、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要求?(10 分)3、简述备课的意义、要求和方式。(15 分)四、案例分析题(20 分)下面是《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目标。请分析它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内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4、少而精。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6、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事件表象。7、语言艺术、管理艺术。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1、全人发展: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为使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人。“全人”包括两层含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