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析龙应台《目送》对个体的私密体验浅析龙应台《目送》对个体的私密体验 摘 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她的创作中总是基于对人的尊重,探究人性,关注个体,关注普通大众。不管是写社会公德还是教育体制,都充分体现了她的人文关怀。随着时间的流转、年龄的增加、阅历和学养的丰富,五十六岁的龙应台开始从公共领域转向关注私人空间。本文从其散文集《目送》分析作者对生命、人生和情感的细腻体会。 关键词:《目送》 个体 私密体验 龙应台总是尊重人性,关注普通大众,这一次她将目光投向了自己。五十六岁的她,随着时间的流转,开始专注于生活的细腻体会,从公共领域转向关注私人空间。而《目送》就是她关注自己,关乎生命、人生和情感的私人话题的私密体验的完美体现,这本散文集中的七十余篇文章一改龙应台犀利的文风,以温柔婉转的文字书写对父母的怜惜、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失智、孩子的远去、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与以往的文风截然不同,所写所感完全是个人的、私密的。从来不敞开自己的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因为这本书的私密性以及它的情感浓度,作者诚实地表示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畅谈这本书。 一、怅然的孤独意象 1.孤独使人坚强 童年时的龙应台被迫孤独着,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阅历的丰富,她明白人生其实都是孤独的,哪怕表面看似喧闹、看似繁华。《山路》中写到马英九在人群中观看演出,他虽然坐着,却是在为政治而奔波,围绕着他的是喧闹,而自己体会的却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孤独。 进入不惑之年的龙应台,作品中总会出现孤独意象。这与她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件是分不开的,年轻幸福之时她写过《孩子你慢慢来》,字里行间都是作为母亲的幸福和满足。此时的龙应台离婚后一个人在香港,孩子们远在欧洲,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失忆,这些对于她来说是如此沉重。这个时候,她却只能独自面对。所以她说“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1}。有时她直言孤独,有时又透过字里行间来表达孤独。龙应台说她在编写《大江大海 1949》时,“每到黄昏,人声渐杳,山景忧郁,维多利亚海港上的天空,逐渐被黑暗笼罩。这时,凄凉、孤寂的感觉,从四面八方,像湿湿的雾一样,渗入写作室”{2}。她在《目送》文集中多次说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强壮得可以抵挡风雨的坚强背影,而是龙应台那个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