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从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说起 一,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 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她的一百年华诞,迎来一个新的百年纪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校调整思路,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和改革。其中,2011年 10月 18日,我校公布 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计划”,这一自主招生新政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清华大学未来百年的育人思路;同时,由于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所处的特殊的地位,该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新百年计划”包括“自强计划”、“拔尖计划”和“领军计划”三部分:“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拔尖计划”面向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领军计划”面向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学生。根据该计划,从 2012年开始,我校将对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实行有针对性地选拔,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中国当代教育公平问题概况 解读“新百年计划”,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和观点。然而,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新百年计划”中体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教育水平和环境影响等关系,一般情况,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所以“新百年计划”中的“领军计划”和“拔尖计划”面对的对象几乎都来自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程度都较高的生源地,仅有“自强计划”在文件中明确的指出了“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的高中毕业生”,这也就是说,清华在未来百年通过自主招生招到的学生中,至少有 2/3的学生来自教育水平和生活条件都较好的家庭和地区;而事实上,这一比例在通过高考统招进校学习的清华本科新生中则更大。所以,这一政策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当今精英教育模式下越来越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 根据著名学者杨东平的理论,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从新中国建立到如今,教育公平经历了三个阶段:“文革前时期”、“文革时期”和“转型时期”,前两个时期存在的问题是分别源于阶级斗争思想和“反智主义”的教育权利不平等;而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个时期,即“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面临的则是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