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发达国家本土的工业区,都是环境优美的。德国的莱茵河沿岸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但是环境非常好,水流清澈,就是因为发达的环保技术。复兴的代价对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伴生的环境破坏的指责从未停止过。自然之友因为担心政府为了保增长、促就业而可能会支持环保管理松懈的水泥、钢铁和焦化等行业,井放弃新项目的环评" 一票否决" ,今年3 月曾向全国人代会致信,呼吁4 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应该更多的开创中国的绿色和低碳经济,不应为了保护那些" 两高一资" 产业而放弃长期的能源保护和减排目标。绿色和平组织则更为直接的指出:"(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中的绿色成分正在降低,其对侄能源和减排项目上的投入进行了重新制定。" 可以想见,随着这个经济冬天对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环境影响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戴上" 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帽子的中国,将承受来自西方更多的批评。但是,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机构防治项目主管比尔海尔对《商务周于lJ》表示,这样的对比并不公平。" 任何一个政府提振经济的过程,实际上都是大量投资、大量耗能的过程,即使使用清洁能源,由其带动的一系列后续经济活动还是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他以目前最为热门的新能源汽车为例,很多人选择购买油耗少的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而放弃了现在的燃油汽车," 但制造这些新车的过程也将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他指出." 西方国家此时的排放量减少只是由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的,因此欧洲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下降只是暂时的" ,随着经济的复苏,也就是未来45 年的时间里,排放量将会回到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 事情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 他说"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 一个可做佐证的信息是,欧盟环境署(EEA)发布的((2008年欧盟交通运输与环境" 一文中强调,和工业、家庭以及产能等部门相比,欧洲运输部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量在经济危机中有增无减。尽管航空运输也受到经济不景气和油价上升的影响,但是总体还是保持着令业界感到安慰的增长趋势。但另一方面,航空运输与海运过去lO 年里也一直是欧洲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快的部门。" 运输的最大客户--制造和消费部门受油价上升影响较大,但他们也只是通过技术革新和转换成更加高效的交通工具来度过危机,交通运输不可能被完全停止。" 比尔海尔说。不论是遭遇经济衰退的发达国家,还是艰难攀爬的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可持续经济来复兴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