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通信原理实验_AMI、HDB3传输码型转换完整全解VIP免费

通信原理实验_AMI、HDB3传输码型转换完整全解_第1页
1/8
通信原理实验_AMI、HDB3传输码型转换完整全解_第2页
2/8
通信原理实验_AMI、HDB3传输码型转换完整全解_第3页
3/8
1 实验一 AM I/HDB3 码型变换 一、实验原理 AMI 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这是一种将消息代码 0(空号)和 1(传号)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 0 仍变换为传输码的 0,而把代码中的 1 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 由于 AMI 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 0 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由此看出,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AMI 码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编译码电路简单及便于观察误码情况等优点,它是一种基本的线路码,并得到广泛采用。但是,AMI 码有一个重要缺点,即接收端从该信号中来获取定时信息时,由于它可能出现长的连0 串,因而会造成提取钟时的困难。 为了保持 AMI 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人们提出了许多种类的改进 AMI 码,HDB3 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HDB3 码的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它的编码原理是这样的:先把消息代码变换成AMI 码,然后去检查AMI 码的连0 串情况,当没有 4 个以上连0 串时,则这时的 AMI 码就是 HDB3 码;当出现 4 个以上连0 串时,则将每4 个连0 小段的第4 个 0 变换成与其前一非0 符号(+1 或–1)同极性的符号。显然,这样做可能破坏“极性交替反转”的规律。这个符号就称为破坏符号,用 V 符号表示(即+1 记为+V, –1记为–V)。为使附加 V 符号后的序列不破坏“极性交替反转”造成的无直流特性,还必须保证相邻 V 符号也应极性交替。这一点,当相邻符号之间有奇数个非0符号时,则是能得到保证的;当有偶数个非0 符号时,则就得不到保证,这时再将该小段的第1 个 0 变换成+B 或–B 符号的极性与前一非0 符号的相反,并让后面的非0 符号从V 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 虽然HDB3 码的编码规则比较复杂,但译码却比较简单。从上述原理看出,每一个破坏符号 V 总是与前一非0 符号同极性(包括 B 在内)。这就是说,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容易地找到破坏点 V 于是也断定 V 符号及其前面的 3 个符号必是连0 符号,从而恢复 4 个连0 码,再将所有–1 变成+1 后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跳线开关 KD01 用于输入编码信号选择:当KD01 设置在 DT 位置时(左端),输入编码信号来自复接模块的 TDM 帧信号;当KD01 设置在 M 位置时(右端),输入编码信号来自本地的 m 序列,用于编码信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通信原理实验_AMI、HDB3传输码型转换完整全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