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1 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04 级汉语言文学周艳敏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她的创作摒弃了文坛的沉闷压抑, 延续了五四时期幽默文风一路发展,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对" 文革 " 的描写与反思所采取的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 还是对世态人情的调侃与讽刺的审视,都显得超然而从容。她的文字隽永如细流,宁静而亲切,平淡朴素中流贯着机智和幽默。她的人物是平凡又生活化的典型, 真切而自然,读来令人感动。她的故事情节波澜不惊,矛盾淡化,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世事的态度。而她总是穿着“隐身衣”的平淡心境,则是她创作中冲淡风格的主使。正是这些元素, 构成了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这种冲淡风格正是洗尽铅华,涤荡腐蚀后现代社会最可贵的财富。这种冲淡风格有着豪华落尽后的真淳,就像“一个清莹的湖, 现在你顺着湖岸或是泛着小舟往前走,湖水尽头把一个很广大也惊人的天地给你。于是豁然开朗,到了桃花源。”一. 语言之冲淡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旗帜,能够充分体现出作家的个性特点和创作风格。读者也能从作品的语言中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和性情。杨绛创作中素朴自然、淡雅细腻、 平和幽默的语言正是其冲淡风格的具体体现,她所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词藻、冲动的激情和浓郁的脂粉气,而是一种淡淡的、优雅的、平静而质朴的、能够安慰浮躁心灵的语言。 杨绛作品中的语言没有庐隐的哀婉,少了张爱玲的晦涩,淡去了丁玲的政治色彩, 具有一种冲淡的语言美,杨绛很好的运用这种冲淡的语言来体现其创作中的冲淡效果。1. 素朴自然杨绛的作品并不属于“一见钟情” 式, 需要读者用淡泊的心境和生活的睿智来细细品读,如饮一杯苦茶,如食一只胡柚,苦与甜过后,是沁人心肺的馨香。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远胜于华而无实的辞藻。杨绛正是用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来冲淡生活中的苦难,感悟生活中的快乐。杨绛常用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勾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自然真挚。如《干校六记》中两次送别的情景:第一次是一家人送钱钟书先生上车:“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1] 。这段平淡的文字没有着力描写离别的大悲大恸,而是以冲淡的笔法,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既担心丈夫,不肯离去,由怕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