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摘要。针对信息化管理部门人才队伍的现状,研究了队伍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合理设置内设机构、跨部门兼职和全员大轮值的创新人才培训培养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成人教育20XX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中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根据这个规划纲要,教育部于20XX年3月制定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到20XX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2]。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高等学校中已经形成共识。一、信息化管理部门人才队伍的现状“十二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网络中心、信息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信息化办公室、图书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承担重要的责任:信息化的引领者和设计者、信息化的支撑者和保障者、信息化的指导者和管理者[3]。信息化管理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信息化管理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大多数高校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信息化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学校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第1页共6页部门的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位不高在大多数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是作为学校的教育辅助部门存在的。既不是教学、科研部门,也不是管理部门,在学校处于“被边沿化”的尴尬位置,以致有专家认为,信息化管理部门已经成为了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这种性质决定了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缺少组织协调和配置相关资源的权限,其组织地位和权责与工作开展很不适应,在组织内部决策影响力有限;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其“教辅”的身份限制也不容易进行职位交流。2.人员配备不足,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人员占比低据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编委会对全国239所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调查统计[5]:人员配备不足,多数不足20人,一般全日制高校中只有50%左右的学校超过16人,人均服务师生数在1000以上的占多数;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人员占比低,绝大多数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数均在2人以下。3.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管理部门,对于信息化开展得早的学校,基本上是在学校原来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人才队伍中要么是年龄偏大,要么是年龄偏小,有一种青黄不接的感觉。对于信息化开展比较晚的学校,是全新建立起来的,在人才队伍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年轻人,缺乏运维和管理经验。4.结构化人员短缺所谓结构化短缺,不是绝对人员少,而是一种相对的短缺。主要反映在需要的缺乏、不需要的又很多:比如技术类人才缺乏,非技术类人员冗余;技术人员不缺,但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很缺;单一型的人才不少,但综合型的人才不足等。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人才队伍的这种现状,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学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缺乏人才的流动性机制、缺乏相应的人才绩效考核制度、缺乏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缺乏有特色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薪酬制度等[4]。另外,信息化管理部门组第2页共6页织地位不高,岗位任务重压力大,服务性工作多且经常得不到理解,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教辅”的身份限制也不容易进行职位交流,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职业前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