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心理学考研真题(统考312)答案与解析 2017 年 心 理 学 考 研 已 经 结 束 , 应 众 多 学 员 的 要 求 , 勤 思 教 研 室 的 老 师 解 析 了 心 理 学 考 研真 题 以 及 自 主 命 题 院 校 的 真 题 , 仅 供 学 员 参 考 和 2018 年 考 研 的 学 生 做 一个参 考 ! 一 、心理学考研真题(统考 312)选择题 (一)单顶选择题(1-65) 22、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沂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后来猎人赶来了。这时候向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这一问题考察的是 () A.空间认识 B.道德判断 C.自我观念 D.心理理论 【勤思解析】D,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4 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成功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任务,6 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本题中“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即为“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23、根据塞尔曼对观点采择的研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这属于()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 .自我反省 的观点采择 D.相 互 观点采择 【勤思解析】D,自我中心观点采择阶段,3-6 岁,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 岁,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8-10 岁,能考虑他人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相互观点采择阶段,10-12 岁,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从中立的第三者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和行为,需要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因此属于相互观点采择阶段。 24、认为儿童的侵犯行为是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的理论是() A.生态系统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知觉学习理论 D.条件反射学说 【勤思解析】B,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是通过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着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25、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