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VIP免费

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_第1页
1/6
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_第2页
2/6
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_第3页
3/6
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杨,杨,老牛拉车不回头,退休又钻山沟沟 ⋯⋯”这是在云南省施甸县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杨,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义务植树造林 20 余载,逐步建成了占地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临终前把活立木蓄积量经济价值超过3 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国家,谱写了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壮丽诗篇。“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1988 年 4 月,杨即将退休,与家人商量想回家乡为群众再做些实事。家人劝他说: “你都退休了,还能做什么?”杨坚定地说: “虽然我的职务退休,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要接着帮群众办。”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杨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说服家人,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 多年。1999 年,杨在给树木修枝时,不幸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全家人说服他在家安度晚年,他仍然没有同意。半年后,杨又回到了大亮山。在余下的 10 年间,他常常手拄着拐杖与林场的职工们一起植树、一起护苗、一起巡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许下的诺言。“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杨在地委书记岗位上就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常常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俨然就像一个农村放牧的老倌儿,群众亲切地称他为 “草帽书记 ”。杨听了坦然笑笑说:“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创业之初困难重重,杨与林场职工一道艰苦奋斗、白手起家。没有住房,他与工人们动手搭建油毛毡房,夏天闷热、冬天寒冷;没有公路,他与工人们开山修路;没有树苗,他就与工人们冒雨到几十公里外的集镇上捡果核,收集树种;没有肥料,他就与工人们提着粪箕到村寨捡牛马猪粪;没有资金,职工工资无着落,他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还常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给工人发工资 ⋯⋯在义务植树的 20 多年里,杨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每天6 点多就起床,7 点干活,一直忙到晚上。 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一天要走十几公里的路。林场职工这样评价他:“大冬天的,就穿双磨破了的黄胶鞋,露出大脚趾,冒着严寒在林场巡查,根本看不出担任过地委书记这么大的官。”“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杨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从不计较金钱名利和身份地位。他经常资助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