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谈左翼音乐运动中的女性群体浅谈左翼音乐运动中的女性群体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千年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女性们开始出门工作并参加社会活动,而在 20 世纪 20 年代陆续产生的以爱国、救亡为核心思想的音乐运动中,自然也少不了她们的身影。本文将以左翼音乐运动为例,对参加音乐运动的女性群体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左翼音乐运动;女性群体;左翼电影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中的组成部分,左翼音乐运动以音乐的方式,辅佐左翼电影及戏剧传播进步思想。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不少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但纵观中国现代音乐史,对该运动中的女性参加者的描写较少。鸦片战争后的百年中,中国女性的地位开始逐渐提升,她们开始出门工作并参加社会活动,以爱国、救亡为核心思想的左翼音乐运动中,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参加者的身影。 本文将从左翼音乐运动时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该运动的普通女性群众、电影女明星以及女性作家三类女性群体入手,对该运动中的女性群体做一个初步地探讨。 一、左翼电影与左翼音乐运动 左翼电影,一般指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电影界进步人士,协同摄制的一批宣扬反帝反封建影片[1]。从 1932 年公映的《三个摩登女性》开始,期间共产生了 74 部左翼电影,而围绕这批电影而兴起的电影革新运动,即“左翼电影运动”。而左翼音乐运动,则是中国共产党以宣传革命文化、团结革命文化力量、反击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为目的而发起的音乐运动。 最早的左翼文化组织为 1930 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等 8 个组织。为了配合左翼文学、戏剧、电影等工作的展开,1933 年田汉、聂耳、任光、安娥等人在上海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新兴音乐讨论会”等左翼音乐组织,这也是最早的左翼音乐文化组织。一年后在上海的左翼戏剧家联盟内部也成立了一个音乐小组,全称为“中国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领导人为田汉,成员有聂耳、任光、安娥、吕骥等。该小组成员常为进步电影和戏剧配乐,利用电影和戏剧的传播来宣传进步思想。后创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戏剧歌曲和配乐,作曲家们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大众苦难生活、号召抗日救亡的歌曲。这些音乐组织规模都不大,但参加人员都自觉地在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左翼文化组织的活动从 1930 年开始,直到 1935 年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