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1页
1/3
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2页
2/3
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 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 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 热性惊厥(FC)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在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关于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中,属于“与特定情况有关的特别综合征”。以往在我国曾一度称为“高热惊厥”,直至 1999 年第 9 届全国小儿神经病学术会议才正式更名为“热性惊厥”,目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也已经将该病称为“热性惊厥”。 1980 年美国国家卫生讨论院(NIH)提出热性惊厥的定义,热性惊厥是指 3 个月~5 岁发生的惊厥,伴有发热但无颅内感染等特定原因,凡是过去曾经发生过无热惊厥者,其伴有发热的惊厥应排除在热性惊厥之外。由此可见热性惊厥不是“发热”和“惊厥”的简单叠加。 流行病学 热性惊厥的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 2%~5%,中国为 5%~6%,日本为 6%~9%,西太平洋马利亚群岛则为 11.4%,该病表现明显的种族和地域差异性。调查显示,热性惊厥男孩多见于女孩,男∶女=1.2~1.5∶1。 热性惊厥全年均有发病,以 7~9 月最多,其次为 9~12 月,1~3 月较少,可能与气候及患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等感染性疾病有关。 讨论发现,热性惊厥多发生在热起的 24 小时以内,其中惊厥发作在发热 1 小时以内的患儿占 21%,1~24 小时的占 57%,约 22%的惊厥发作出现在发热的 24 小时以后。体温骤升和有明确的热性惊厥家族史是热性惊厥发生的肯定危险因素。热性惊厥患儿中约 1/3 将出现惊厥复发,其中 10%的患儿可能有≥3 次的发作。 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 ●首次发作年龄 3 岁,绝大多数 5 岁以后不再发作。在脑发育极不成熟的新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儿期及脑发育接近完善的年龄都罕见热性惊厥。这种发病年龄呈明显的年龄依赖性特征与大脑在解剖、生化、生理等方面的发育特点有关。小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的结构简单,皮层分化不全,神经元的树突、轴突发育不完善,髓鞘生成不完善,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动态平衡因年龄而异。这些将使神经元的惊厥阈值减低,神经冲动易出现泛化。 发热 一般认为发热与惊厥互为因果关系。先有发热,后有惊厥,发热导致惊厥发作。一方面发热可以改变神经细胞的代谢、耗氧量和血流量;另一方面发热又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加强。这些作用影响到小儿尚未发育成熟的丘脑,使之强烈放电,造成强烈的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