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医改成果,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蓝山县民生工程建设调研组执笔人:黄琼峰村卫生室处于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最基层组织,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队伍,承担着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多发病、一般常见病初级诊治的职责,在农村卫生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县加强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支持力度,村卫生室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实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乡镇卫生院实行“10+100”新模式,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可喜变化。随着医改的深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村卫生室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今后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之路怎么走,事关乡村医生群体及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2012年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按照县委、县政府“走基层,大调研”活动要求,县委、县政府就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蓝山辖25个乡镇(办事处)358个行政村,现有村卫生室323个,其中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298个,一村多室的54个村,空白村73个。我县村卫生室均为乡村医生个人承办,位于乡村医生自建房或租赁房内,绝大部分村卫生室能做到业务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开,保证1间以上业务用房,92%的村卫生室统一挂牌,并有规范的制度和诊断床、高压消毒锅、药柜和胎心听诊仪等基本设备全县现有乡村医生326人,男乡村医生为238人,女乡村医生为88人,男女比例为2.7;乡村医生的平均年龄为41岁,<30岁的17人,30-60岁的293人,>60岁的16人;82%的乡村医生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医学教育,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31人,中专学历的237人;从事乡村医生工作<5年的有14人,5-20年的有180人,>20年的132人;村卫生室基本做到至少1名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29人,具有乡村医生证的296人。乡村医生皆是全职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每年工作365天,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2011年1-7月,全县村卫生室门诊总人次数为38.58万,医疗收入592万元,平均门诊人次数为184人次/月/室,平均医疗收入2821元/月/室,医疗费用为15.36元/人次;8-9月,全县村卫生室门诊总人次数为4.14万,医疗收入79.68万元,平均门诊人次数为69人次/月/室,平均医疗收入1328元/月/室,医疗费用19.23元/人次(门诊人次数包含城镇居民、国家工作人员和零售药品次数)。“10+100”后,村卫生室门诊量减少了62.41%,收入降低52.93%,患者医疗费用增加25.2%,农村的增跌幅度大于城1区。医改政策对门诊人次数的影响方面,非定点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减少幅度大于定点村卫生室;对村卫生室的医疗收入影响方面定点村卫生室比非定点村卫生室减少的更多。二、存在问题1、资源配置不合理。按照设置规划的要求,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只设置1所村卫生室,2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可增设1所,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面积较小、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且相邻的行政村可联合设置。我县358个行政村,现有卫生室323个,其中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298个。一村多室的54个,基本集中在城区和人口大村;73个空白村,多在偏远山区和500人以下的小村,还有一些小村卫生室到当地圩坪或人口集中地区异地执业,加剧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失衡。乡村医生体制外的身份和偏低的收入,使乡村医生队伍呈缩小趋势。我县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原有311家,因为乡村医生外出打工、转岗等因素,已经有13家村卫生室停止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卫生室的趋利行为导致人口稀少的边远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老百姓有了病痛只能自己上山扯点草药或是家中自备一些常用药品,没有医生就自己给自己开药打针。2、卫生室布局设置不规范。一是房屋布局不合理。《湖南省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试行)》要求卫生室地面硬化,室内整洁,诊断室、治疗(处置)室和药房三室分开,治疗(处置)室分区明显布局科学。我县村卫生室均为乡村医生个人承办,村卫生室坐落在乡村医生家中,医疗用房和民房的设计要求完全不同,先天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