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读书笔记 主讲:曹廷华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3、 师德修养四个字的诠释: (一)师: 1、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 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韩愈:道有很多含义。大路。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传道:教师要知道、明道。求其正。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授业:就是交给知识、本事。有业可授。教师的业要精。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 问题 。德、才 、师。 (二 )德: 德者德也 。精神 或心 理的深化。道德是人化高低 程 度 的体 现 。 (三)修: 按照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 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过程是缓慢的。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 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华为己有。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 如树 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 象 环 境 影 响 人,性 相近 也,习 相远也,故 有教无 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