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伤寒杂病论》基本临床思维的心得与实践 所谓临床思维的来源是张仲景的序言所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古训是理论,如“素问”、“九卷”、“胎胪药录”、“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採众方是临床用方的进展,是实践的记载,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的桥梁就是临床思维。而中医理论富含哲理性,掌握它的运用就要讲求悟性。学习方药取得真知就要多实践取得经验,中医临床思维就是衡接带悟性的理论与富含经验总结的方药知识桥梁。理论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与勤求中才能认识深化与透彻。临床经验要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博採中充实丰富,才能有卓越的临床思维。这是先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给予后学的启示吧。相反,若“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或“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理论上不演译“经旨”,临床上墨守家技,是先师批评不发展临床思维、理论脱离实践的表现。 1 诊病审因,天地相应 在认识理论与临床的连接上,首先应理解天人相应观,这是中医疾病发生学的出发点。序言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是人与天地相应观的观点,是医圣张仲景对中医学理论源流的概括。《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提示阴阳、五行是“考建”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为观察茫茫宇宙而确立的思维座标。是考察自然环境与现象的变化规律抽象建立出来的简明座标,每个思维座标所描述的“影象”后面,都有它的客观存在。在天地自然环境是这样“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发展至对人的内外环境的认识,中医理论也是这样。这就为中国古代科技打下时代的烙印,中华文化的烙印。天人相应观主要说明人与环境(天地自然)是开放沟通而又协调和谐的,人与外环境不协调即得外感病,人的内环境不协调得内伤疾病等。这是中医疾病发生学出发点。它是通过阴阳、五行等思维座标观察加以描述的,正常、异常在人体是中医理论的生理、病理,每个“象”的后面都有它的客观存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是从这一源流出发,经历上下五千年,融汇成洋洋数万卷的医学宝库,但临床思维也不能忘却这一基本出发点作为指南针而迷失方向。因为疾病发生学恰是临床思维的基础。《内经》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说,及《伤寒论》以三阴三阳辨病就是对这一思想宗旨的实践与发展。论中还有不少人与天地相应而产生种种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诊治方药。例如:《金匮·脏府经络先后病篇》提到:“阳病十八,阴病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