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农村领域研发项目申报指南一、重点研发项目(一)领域与方向。1.茶叶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研发内容:针对四川茶产业精深加工滞后,技术水平低、茶原料利用率不高,茶叶综合效益差的现状,根据茶叶新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技术需求,开发茶保健品、配方茶饮料和食品用茶叶超微细粉及系列茶食品,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气流磨流化床技术、茶汁低温真空浓缩萃取技术等现代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研究筛选茶树特异品种,集成示范绿色优质安全茶叶生产配套技术。考核指标:开发茶叶时尚产品2-5种,申报发明专利2项及以上,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开发茶叶功能性产品及配方饮料2-3种,产品成熟度至少1项进入申报保健食品程序,申报发明专利1-2项,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开发茶叶优质安全超微细粉1种,细度达1000目以上。研发新工艺新技术2-3项,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申报发明专利1-2项。项目实施期满企业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其中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等的产值从2017年始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2个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2.蔬菜食(药)用菌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1)蔬菜。1研发内容:开展主要蔬菜采后鲜切加工、非热杀菌、包装、冷链贮运配送等自动化、标准化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针对不同精深加工产品,开展加工专用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和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开展特色川菜调味品加工中的微生物菌种、主要功能性成分和品质风味特征性分析及可控化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低盐、功能性等川菜调味品新产品。考核指标:开发低盐川菜调味品和即食型新产品各2个以上,鲜切加工新产品4个以上;筛选适合鲜切加工的辣椒、黄瓜、生菜等专用新品种5个以上,育成调味品加工专用辣椒新品种1个以上,色价10以上,较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形成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2套,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套;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应用10万亩。项目实施期满项目企业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其中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等的产值从2017年始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3个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2)食(药)用菌。研究内容:开展羊肚菌、银耳、香菇、灵芝、猴头菇、金针菇、木耳等食(药)用菌生理活性物质、特征性物质、风味物质发掘评价,功能成分提取、纯化技术,特征性物质鉴定技术,纯天然功能食品、风味调味食品、休闲食品、菌煲(浓缩)汤研发;针对不同精深加工产品,开展专用品种选育、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贮运保鲜、加工工艺、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考核指标:发掘评价新型食(药)用菌功能物质3种以上;研发高效功能成分提取纯化工艺3套以上,产品纯度提高20%;开发功能食品或保健品3个以上、风味调味品及休闲食品3个以上;2研发专用品种3个,功能成分含量提高10%;开发高效栽培技术3套以上,集成全产业链技术体系2套以上;申报和获得专利3项以上;新品种示范栽培3000亩以上,新产品示范加工2000吨以上,项目实施期满企业实现年产值1.5亿元以上,其中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等的产值从2017年始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3个有影响力的品牌。3.主要水果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研发内容:以柑橘等主要水果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示范为重点,研究NFC果汁及其保持营养成分和风味关键技术、高倍浓缩汁、低倍浓缩汁、混汁和浊汁及清汁饮品关键技术;开展水果皮渣深度综合利用研究,重点进行类黄酮活性生物功能成分制备关键技术、果胶提取技术、特色水果日化产品、水果休闲食品与生产工艺研究;开展专用品种、基地种植、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考核指标:研发新产品10~12个,集成创新关键技术4~6项,申报和获得授权专利3~5项,形成新工艺、新模式3~5套,建立产业化示范线4~6条,主要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项目企业年加工原料20万吨以上。项目实施期满企业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其中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等的产值从2017年始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5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