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加充分、迅捷,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这促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 我借用一下以色列央行前行长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Frenkel)先生于2024 年 6 月份在阿根廷年度货币和银行研讨会上用到的一张图表(图 1),我觉得第三方的图表更能够客观地反映世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图中显示,中国对于欧美是出口大于进口,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对于亚洲却是进口大于出口,存在贸易逆差。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组装再出口的,这说明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一部分贸易顺差是其他国家贸易顺差的转移。即使中国改变了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者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都只会引起制造业在进展中国家布局的变化,而不可能改变亚洲新兴国家对欧美市场总体贸易顺差这样一个大的格局。除非是欧美市场能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业产品方面对新兴市场国家更加开放,允许新兴市场国家进口更多的高端产品。 在国际金融体系方面,以美元为主的国际结算体系和金融危机的教训,使许多新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以稳定本国金融。在亚洲及拉美的金融危机之前,各国的储备积累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正是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为了稳定自己本国的金融,必须储备比较多的国际货币。而国际货币体系当中,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因此就使大家积累了比较多的美元储备。储备的运用使得美元流向美国金融市场,形成了对美国的债务投资,弥补了美国储蓄与投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资的缺口。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国际经济失衡的另一个表现。原来应该是进展中国家更需要资金流入,而现在恰恰是进展中国家把自己的资金输入了发达国家,补贴了美国储蓄和投资的巨额缺口。只要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维持不变,各新兴市场国家维持较高外汇储备水平的这种格局也不太可能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