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泡沫经济产生的 原因以及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战争中受创甚深,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大量厂房被毁,不少工业区成了一片废墟。而在随后的几年里,日本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大推进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注重应用科学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再加上日本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美国的经济援助以及战争特需的帮助下,日本的国民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提升,从1956 年到 1973 年的 17 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四番共 16 倍。在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在 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的、持续的高速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就在这期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用了不够二十年的时间,不仅使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到战前水平,还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堪称“经济奇迹”。 进入 70 年代后,在日本经济继续增长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率却下降了,与劳动、资本要素相比,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幅度最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说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随着劳动、资本因素的下降,单位生产成本上升,使得生产停滞,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再者,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初期,大量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制造业部门,因而使得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上升,而 70 年代以后,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已经大致上稳定下来了。这种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现象,为日后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埋下了祸根。 而在讨论日本经济泡沫的成因之前,必先阐述一下经济泡沫的含义。所谓经济泡沫,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刚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得人们认为此资产在预期的时间内会有涨价的可能,同时人们亦由于“买涨不买落”的经济心理,使得很多新的买主在市场上投放资金,而这些新的买主大部分只是希望通过未来的差价牟取利润,所以并不关心手上持有资产本身的情况和盈利能力。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普遍现象时,社会资产在账面上的表现价值远远高于资产的实际价值时,就可以说经济泡沫已经形成了。而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达二十年左右时,在国内市场的资金非常充裕的情况下,投资意愿的旺盛和投资能力的强大使得日本的金融市场显得异常活跃,经济泡沫在潜滋暗长中已经慢慢形成了。 80 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