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中小学德育综合质量评估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整体提升我市中小学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字),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高层次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任务: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内涵发展,创造特色,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提炼具有个性特色的办学理念,确定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的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初步形成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优良健康的校风、教风、学-1-风,诚信文明的行为规范,优美典雅的学校环境,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形态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二、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德育综合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使学校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各教育因素全面协调发展,以达到学校自然文化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和谐;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底蕴与高扬时代精神相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相和谐;办学行为、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相和谐。育人性原则。德育综合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一代新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文明风尚的感染、得到思想引导、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心灵感应、观念认同、品格定型和精神升华。特色性原则。德育综合质量评价要深入挖掘-2-学校文化内涵,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在充分继承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以积极鲜明的特色彰显办学理念和办学文化,培育“一校一品”,形成与时代特征相符的办学特色。人本化原则。德育综合质量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符合人性特点,培育时代精神,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三、主要内容德育综合质量评价是校园精神、校园环境、规章制度、行为方式、活动形式等要素的总和,要科学架构“环境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活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核心”的美丽校园新格局。(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1、科学规划,精心布局①规划先行,校园要注重整体性、层次性、-3-可持续性,整体规划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要给师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②要充分考虑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功能要求,在硬件环境处理上强调对文化的暗示、隐喻和诠释,既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又能使置身于此,产生心灵的启迪,力求使学生在此环境中能够得到文化的熏陶,激发对文化的向往与探索。③校园布局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和发展实力,学校大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建筑设计要体现出适用、美观、继承、创新、突出文化底蕴特点和环境设计的思想。④要对建筑、空间、景观等要素进行推敲,合理营造文化墙、石景、雕塑、广场、绿地和花草树木等多层次的生态群落,使校园在总体布局上既体现出方便实用的特点,又表现出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具备全方位的环境育人功效。⑤在建筑物设计和新修道路时,要考虑预留齐全、完整的信息传导系统空间,注重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广泛运用,在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的基-4-础上,突出建设一些有标志性、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2、合理分区,突出功能①根据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进行用地布局和安排,以教学、管理、科研区为核心,将校园在功能上分区分块,彰显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和综合实践区特征。②教学区要以(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办公楼为主),作为教育教学、实验、实习的主阵地,将教室、实验室集中布置,以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不断完善网络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