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思考 针对水源污染 3.2.1 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确保饮水安全 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处理生产和生活废污水两个方面来减少水质的污染,加强污水集中处理效率。与相关部门联合采取强制手段组织社会力量对各类河道进行垃圾处理,防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好是以牲畜的粪便作原料,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增加收入。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施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整顿农药的实施结构,正确合理使用农药。 2.2 加大工程建设和资金投入 加大投入,健全机制。根据城市反哺农村思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政策引导,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资金的投入除政府和村民自筹外,还可以考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渠道,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用地、用电、有关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 2.3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水质监测体系 水质监测是保障农村用水的屏障,只有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才能使保障饮水安全工作有的放矢。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必须强化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有关部门要通过宣传提高农村群众的水质安全意识,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检测工作。卫生部门可以在原有的饮用水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由县、乡(镇)卫生防疫机构和供水站为一体的农村安全饮水监测网络体系。规模较大的工程可配备相关水质检验人员和检测设备。 解决管理不规范问题 专业人员水平低的问题 3.2.4 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积极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和供水设备,推动农村供水技术进步。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开展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管理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利用各级教育资源,通过定向培养或培训,大力开展面向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杜绝管理流于形式;鉴于目前单村供水规模小,管理工作量小,可以一套管理班子人员管理几个村,适当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其积极性。 工程单位性质界定不明晰,运行经费没保障 部分工程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落实 运行成本高,效益不佳 农民环保意识落后 解决 加强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饮用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用真实的影像来带动农民观念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由环保部门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