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8 山东潍坊 3 月联考)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 D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 A 项错误;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 B 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 C 项与史实不符。2.(2018 安徽“江南十校”3 月联考)《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答案 B 孔子认为《周易》中蕴含的“德义”与自己主张的“为政以德”是相通的,这说明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选 B 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道家学派和儒家代表孔子虽然都对《周易》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只是从中各取所需,未体现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故 C 项错误;由材料中“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排除 D 项。3.(2019 河北沧州模拟)“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 C 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 C 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 A 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 B 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 D 项。4.(2019 山东临沂模拟)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