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热点事件中一些部门舆情素养缺失是激起公愤的导火索(2017-04-14)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4月14 日消息,近一段时间,舆情热点事件频发。如,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广东新丰练溪托养中心自闭症少年非正常死亡、河南中学生疑遭强迫卖淫、四川泸县学生死亡事件、西安问题电缆等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其传播规律和产生原因显露出一些新的特点,对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媒体仍是社会舆论的“压舱石”从近期几起热点事件传播规律看,当下传统媒体仍是热点新闻的主要信息源头和传播者。传统媒体以深度报道、新闻调查、新闻评论等方式跟进,舆情演变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很快成为社会热点。从《新京报》曝光的“广东新丰练溪自闭症少年雷文峰托养中心之死”,到《南方周末》揭开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法制晚报》“河南 30 余名中学生疑遭强迫卖淫”等首发报道,均引发网民的海量关注和讨论。这表明,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发展、一些论调唱衰传统媒体的新形势面前,传统媒体在热点事1件舆论引导中仍发挥着“压舱石”及“定盘星”作用。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还在传统媒体,其影响力、公信力仍高于网络新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特别是异地监督时,必须十分慎重,把握事实,依规依法,避免形成新的舆论事件,同时审时度势,担负起引导的职责。比如,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中,面对网民的愤怒心情及一些非理性情绪,《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率先发声,一方面强调审视案件中的伦理情境、正视法治中的伦理命题;另一方面点赞司法与媒体,为法律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定调定向。《人民日报》的评论《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请给公民战胜邪恶的法律正义》等,回应了社会关切,起到了平衡舆论、打捞起更多理性声音的作用,对舆论从质疑警察、司法到回归理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审视“法理情”、肯定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回应成为舆论主基调。网民安全感诉求日益强烈公众对安全感的诉求,是近期热点舆情事件发酵的一个根源。随着社会现实与网络舆情关联交互的深入,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对安全感、获得感的2诉求日益强烈。围绕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广东新丰练溪托养中心自闭症少年非正常死亡、西安问题电缆等热点事件的讨论,均关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网民代入感很强。舆论对社会安全的持续发问,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