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科学探究 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 李晓东 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一 思定位:基础能力还是独特贡献? 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早已有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欧盟,都有关于核心素养的热切关注和经典表达。风靡世界的PISA 测试对于核心素养的测查,则让我们对于核心素养的关切有了更多的根据和理由。我国的各位研究者,也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例如,钟启泉先生强调,界定核心素养需要考虑独特性、层级化、学科群等因素 1。对于基于学科背景的核心素养,目前的研究者也已经开始关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基于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这些成果对于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形形色色的表达。但有些时候,不同成果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分歧。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基于对以下问题的不同回答:应该如何界定学科核心素养的位置?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应该强调的是基础能力,还是学科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