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本文仅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变“复习铺垫”为“创设情境”现行教材在新课教学之前, 大多安排了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其问题是: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短了学生探索的空间;新授前检索相关旧知的任务由教师全权负责,影响了学生自己选择信息, 检索旧知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 课堂教学应更多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 72 页“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在新授例题的“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 58,还剩 15 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之前,教材先出示了一道复习题:小红家买一袋大米,重 40 千克,吃了 58,还剩多少千克?这样的复习题,在学生眼中看来,对新知的理解作用似乎不是很大,因此,在上这节课前,我首先引出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引导学生说出了白雪公主被王后赶出来之后,猎人把她带到了一片遥远的森林,在森林里,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快乐的在一起生活。白天,小矮人出去干活,白雪公主便呆在家里为小矮人烤面包。紧接着,我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白雪公主每天都要为小矮人烤一条长面包。一天,小矮人吃了 58,还剩 150 克。边讲,我边让学生在黑板上来画线段图:然后, 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应用题———这条面包重多少克? 紧接着,线段图也被补充完整了。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试算后, 又重点讲解应把哪一个量设成未知数 x,经过情境化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在列方程时找出数量关系便异常轻松地解决了。二、变“单一”为“多样”现行的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材,对于巩固练习,其形式为“做一做”和课后练习,类型也多是一些填空、笔算,对于这样的练习,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无非是算、算、算,同一模式,非常枯燥。逐渐的一部分学生就会对其失去兴趣,懒得动脑、动手。尤其是大班额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久而久之,课堂便会失去活力,一部分学生也会掉队。因此,改变课堂练习的“单一”形式,增添一些具有阶梯性、趣味性、竞赛性等多样化的练习,则会使课堂教学掀起又一个新的高潮。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