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T-无级变速箱知识 CVT 的含义 目前在汽车上广泛使用的自动变速技术是将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组合的自动变速器技术,在主要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城市用车中的平均装车率已经达到70%。但是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的组合有着明显的缺点:传动比不连续,只能实现分段范围内的无级变速;液力传动的效率较低,影响了整车的动力性能与燃料经济性;增加变速器的档位数来扩大无级变速覆盖范围,就必须采用较多的执行元件来控制行星齿轮系的动力传递路线,导致自动变速器零部件数量过多,结构复杂,保养和维护不便。所以汽车行业早就开始研究其它新型变速技术,无级变速(CVT)技术就是其中最有前景的一种。 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技术即无级变速技术,采用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合传递动力。由于 CVT可以实现传动比的连续改变,从而得到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的最佳匹配,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改善驾驶员的操纵方便性和乘员的乘坐舒适性,所以它是理想的汽车传动装置。 CVT 技术的发展概况 CVT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德国奔驰公司是在汽车上采用 CVT技术的鼻祖,早在 1886年就将 V型橡胶带式 CVT安装在该公司生产的汽油机汽车上。1958年,荷兰的 DAF公司 H.Van Doorne博士研制成功了名为 Variomatic的双 V型橡胶带式 CVT,并装备于 DAF公司制造的 Daffodil轿车上,其销量超过了 100万辆。但是由于橡胶带式 CVT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功率有限(转矩局限于 135Nm以下),离合器工作不稳定,液压泵、传动带和夹紧机构的能量损失较大,因而没有被汽车行业普遍接受。 然而提高传动带性能和 CVT传递功率极限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将液力变矩器集成到CVT系统中,主、从动轮的夹紧力实现电子化控制,在 CVT中采用节能泵,传动带用金属带代替传统的橡胶带。新的技术进步克服了 CVT系统原有的技术缺陷,导致了传递转矩容量更大、性能更优良的第二代 CVT的面世。 进入 20世纪 90年代,汽车界对 CVT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重视,特别是在微型车中,CVT被认为是关键技术。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新的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不断被采用到CVT中。 1997年上半年,日本日产公司开发了使用在 2.0L汽车上的 CVT。在此基础上,日产公司在 1998年开发了一种为中型轿车设计的包含一个手动换档模式的 CVT。新型 CVT采用一个最新研制的高强度宽钢带和一个高液压控制系统。通过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