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火炮_第1页
1/6
中国古代火炮_第2页
2/6
中国古代火炮_第3页
3/6
中国古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或炮车。明朝丘撰《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今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又谓之铳”。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元末明初使用火铳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岀的一门铭文为元“至顺三年”(1332)的盏口铜铳其盏口口径 1 毫米,身管直径毫米,全长 3 厘米,重千克。铳身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寇第叁佰山”三行铭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明洪武五年(132)造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 11 毫米身管直径毫米,全长 3 厘米重 1 千克。铳身镌有“水左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铭文。山东省冠县岀土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 11 毫米全长 3 厘米,重 1千克。铳身镌有“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铭文。这 3 门铳均为铜质,形制也类似,在身管前端均有一个大于身管的敞口,身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但至顺三年铳管壁较薄工艺较粗糙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身管加铸数道箍,表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压。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88-1 以前,明政府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 3 年造 3 门。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身管口径,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河北省宽城县岀土的洪武十八年(138 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 18 毫米,全长厘米,重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 3 门洪武十年(1377)造的铁炮,口径 1 毫米全长 1 厘米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炮身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铭文(见彩图明朝洪武十年(1377)造铁炮)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 1 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火炮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军器局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炮有盏口炮、碗口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古代火炮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