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师仁慈论 [题记] “如 果 道 德 哲 学 关 心 人 们 生 活 的 幸 福 , 我 们 就 有 理 由 期 望 关 怀 在 道 德理 论 中 拥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 ——卡 罗 尔 ·吉 利 根 , 《 不 同 的 声 音 》 , 中 央 编 译 出 版 社1999 版 , ( 译 者 前 言 ) 第7 页 。 仁慈1[1]是一个与公正联系密切的概念。一方面,公正的基础之一应当是仁慈,因为去掉我们对他人的爱与尊重,我们就不可能作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另一方面,公正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一种价值的遗憾,这一遗憾也需要有一个补充的机制存在。所以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W. K. Frankena)所说过的:“正义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那么仁慈可能属于道德的另一部分,我认为这才是公正的说法”。“即使人们认为仁慈不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某种非本质的、道德上的善的东西,人们仍然把仁慈看作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是必要的,也是令人向往的。”2[2] 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性和本质性要求之一,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一种缺乏关怀,因此是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仁慈与教师的公正一样成为教育伦理的最核心的道德范畴之一。 第一节 什么是仁慈 一、仁慈概念 “仁慈”(benevolence)在中 国是儒 家的“三 达 德”(智 、仁、勇 )之一;在西方也被 基督 教认为是“神 学三 德”(信 、望 、爱或 信 仰 、希 望 和仁慈)之一。 “ 仁 慈 ” 一 词 在 中 文 中 就 是 仁 爱 与 慈 善 的 意 思 , 类 似 于 古 代 儒 家 伦 理 中 “ 仁 ”的 范 畴 。 在 《 论 语 》 中 记 载 着 许 多 孔 子 关 于 仁 的 解 释 。“ 樊 迟 问 仁 , 子 曰 ‘爱 人’。 ”3[3]这是 关 于 仁 的 总括性的 一 个表述。 具体说来就 是 “ 己所不欲, 勿施于 人” 4[4],“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5[5]仁 的 概念首先具有血亲之爱 的 特征。 孔子 说:“ 孝弟也者, 其为仁 之本与 ?” 6[6]孔 子 曾经批评宰我说:“ 予之不仁 也,子 生三年, 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 于其父母乎!” 7[7]但是 孔 子 的 “ 仁 ” 更具有由近及远的 特性。 孔 子 认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