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 忠孝仁义礼智信” ,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 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 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 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 大厦” ,就如“ 四根柱子” ,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 称之为“ 五常” ,(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 忠” ,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 忠君爱国” ,正如孔子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 忠” 的典范。现在不需要“ 忠君” ,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 不能象 邓 小 平 说的有些 人那 样 ,拿 起筷 子吃 肉 ,放 下 筷 子骂 娘 。 提倡“ 孝” ,就是孝敬父母 ,尊 老 敬贤 。孝字上 半 部 是“ 老 ” 字的一半 ,下 半 部 是“ 子” 字全 形 , 2 / 6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 弃 的。 提倡“仁 ”,就是以人为本,富 有爱心。孔子说 ,仁 就是“爱人”。“仁 ”体现 人的高 尚 情 怀 ,是仅 次 于德 的、人类 所特 有的一种 美 好 的情 操 。古代君 主 把推 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