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临床常用知识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适应征有哪些?(1)病原体未明确的严重感染;(2)已应用或考虑应用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3)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慢性难愈的感染,病程较长,病灶不易清除,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5)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当减少。2、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抗菌治疗方案。3、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中,医生应做的有哪些?(1)下“接触隔离”医嘱,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体同室隔离。(2)主管医生专管,限制人员出入。(3)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规程。(4)在标准预防基础上做好接触传播防护。(5)合理应用抗菌药物。(6)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出病区做检查、治疗时,及时告知相关科室,并在申请单上盖“多重耐药”印章,以示提醒。4、手术部位感染的术前预防控制措施:(1)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2)术前备皮在手术当日进行,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3)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 30 分钟—1 小时内给药。(4)手术人员要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5、外科换药的操作规范涉及哪些方面?(1)患者身份识别;(2)医患沟通;(3)隐私保护;(4)手卫生;(5)无菌操作;(6)废物处理。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目的及原则?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原则: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1) 1 类切口: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异物植入手术;④有感染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