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门技术,它是免疫学和传统的组织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这种技术称免疫组织化学(immu nohistochemistry IHC)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 nocy tochemistry )。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或多肽物质的存在,并可精确到亚细胞结构水平,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等技术,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 免疫组化的发展史及应用 自 1941 年 Coons 及其同事首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来,拌随免疫学和组织化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下表 免疫组化的发展过程 年代 研究者 事件 1941 Coons 实用免疫萤光技术 1948 Fagraeu s 进一步发展免疫萤光技术 1970 Sternberger 抗体酶标技术 1974 Tay lor 证实组织中浆细胞免疫组化 1975 Kohler Milstein 单克隆抗体技术(被成为免疫学上的一场革命,也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能按照人的意志在体外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981 Hsu ABC 法 1990 至今 SP 法、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 由于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显著特点,且能将形态与功能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门技术从一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今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应用随着大量商品化的单克隆和多可隆抗体出现,配套试剂盒的使用及方法的不断完善,使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病理外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免疫组化可用于各种蛋白质或肽类物质表达水平的检测,细胞属性的判定,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激素受体和耐药基因蛋白表达检测,以及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的研究等。 在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以肿瘤研究为例,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以前,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类还局限于细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则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学水平、分子水平。近年来,拌随基因探针研究而兴起的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更使免疫组化如虎添翼,两者相得益彰,将研究推进到了基因水平。越来越多的癌基因与抗癌基因2 的发现不仅有助于对肿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