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文活动培养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的价值和功能,调整语文教学策略,当然培养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什么是语文素养呢?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学生要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仅靠课堂上的学,更需要课下的各种学习。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饱含激情的学习;学生怎样学才能逐渐提高语文素养?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生活中作了如下尝试:一、欣赏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文学教育是培养语文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语文的美是博大深沉,语文的美是情有有意……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各种形式的朗读唤起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共鸣。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中得到了培养。《看戏》讲的是观众看梅兰芳先生的京剧的情形。京剧是国粹,但京剧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平时学生很少接触到。对于文中讲到的京剧扮相、戏服、唱腔,学生从读文中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感,也就无法领悟到观众对梅兰芳先生戏的期待与近乎疯狂的喜爱之情,对京剧的热爱之情。教学前,我让学生欣赏京剧《穆桂英挂帅》,是让学生先在听觉上了解京剧。学生听了一遍又一遍的京剧《穆桂英挂帅》,他们也能七嘴八舌的交流自己对京剧的感受了。如声音很好听,很独特,这么高的音,都唱得很轻松,听了心里觉得很舒服。然后我再让学生看各种京剧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京剧的美。看完视频后,学生了解了京剧的戏服,知道什么是“水袖”了,知道京剧的一些扮相了。每当学生交流京剧中的唱腔、扮相等就不由得发出惊叹:美呀,好美呀课前的种种铺垫,既是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文本,也是为了学生能更多更充分的了解国粹——京剧。再教学《看戏》时,学生就能知道什么是“珠落玉盘”的声音,能明白观众戏前为何要早早到戏院等待戏中为何如此陶醉,戏后为何“像潮水一样涌向舞台”。文章理解了才能读得有感情,才能读得有声有色,才能跟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得到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学、人文修养和语文基本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看、读、悟中慢慢提高了。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契机,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知识容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鲁智深行侠桃花庄》后,我引导学生畅谈对鲁智深这个人物的看法。学生先从故事的主要内容出发,认为鲁智深是个粗中有细,会察眼观色,有勇有谋,有正义感的侠义之人;后来学生又从反面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说他行事过于鲁莽,好于打斗,不懂法律,做事不计后果……学生的各抒己见,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内心对人物的看法这样的交流,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更激发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激情。于是我因势利导,在我班开展了“读《水浒传》,谈人物”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读《水浒传》。交流会上,更是精彩纷呈。同学们眼中的鲁智深是豪爽的,又是个不爱护花草树木的;武松是个真英雄,但不该把老虎打死的;林冲真了不起,就是太倒霉了;吴用真的很无用;英雄们不该那么信任宋江……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积极走进文学的殿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