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备反应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 北京 100094) 摘要: 植物被昆虫取食后可产生直接防备或间接防备。直接防备通过增加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或防备蛋白对昆虫生理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对植物的消耗较大。间接防备通过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吸引天敌昆虫,并以此控制植食性昆虫。特异性的昆虫激发子(insect specific elicitors)能够诱导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多种信号途径参加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备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了解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备反应,对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昆虫和病原菌危害形成了多种防备机制,一般分为组成型防备机制(constitutive defenses)和诱导型防备机制(induced defenses)。前者指植物中原本就存在的、阻碍昆虫取食或病原菌侵染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后者是由昆虫和病原菌诱导产生的(Mauricio et al.,1997)。诱导防备机制在植物自我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aleck and Dietrid,1999)。包括:增加有毒物质含量;产生局部过敏反应或系统获得抗性(systematic acquired resistance);产生有毒化合物和防备蛋白,延缓昆虫发育速度;以及释放挥发性化合物来吸引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等作用。关于植物对病原菌防备反应在细胞水平的讨论已取得了许多进展(Baker et al.,1997),而对植物是如何识别昆虫取食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第 1 个昆虫特异性的激发子——昆虫口腔分泌物 volicitin 直到 1997年才得到详细描述。将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幼虫口腔分泌物中的活性成分 N 17羟基亚麻酰基L谷氨酰氨涂抹于玉米伤口部位,能够增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Alborn et al.,1997),这些释放的物质具有吸引天敌的作用。表明植物能够招引三级营养关系中的天敌来消灭害虫,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一点与抵抗病原菌不同。 近年来,植物诱导抗性的讨论报道较多,尤其是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间接防备,已经成为新的讨论热点。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讨论在生态学、害虫综合治理讨论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植物诱导抗虫性的基本特征、理化机制和对昆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松树诱导抗虫性机制,外源茉莉酸类物质诱导的植物抗虫性及作用机理,昆虫诱导的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和挥发性化合物国内已有一些讨论 综述(娄永根和程家安, 1997, 2001; 宗娜等, 2024; 刘兴平等, 2024; 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