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人说 ,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就是有心理障碍的表现 ,是不正常的 ,请谈谈您的认识。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应该在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教师的工作,方方面面都是和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自然少不了,其中“问题学生”或许是大多数教师每天都得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现象或者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变化。 就如专家说的,我们不能把以学生学习好坏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以学生是否影响别人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以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我们老师都还会犯错误,何况学生呢?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允许犯错误,关键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改正错误。所以当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不要学生的行为一出现问题,就视为他们有心理障碍。但是有些学生的行为看上去是违反了纪律,实质上是存在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的不能简的采取管、卡、压等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和学生沟通,善于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不然就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酿成大错。正如专题讲义所提到的那位班主任案例一样,因为没有和学生很好的进行沟通,以致那位学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了。 一、“问题学生”的重新界定 定势思维中,人们大多认为“问题学生”肯定是那些“差生”“闹包”,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让老师头疼,当然没有问题了。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偏差,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只看分数,分数高的样样都好,分数低的都不行。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例,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提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且说那些“优等生”,近年来新闻媒体中报道的由于不能正确应对压力,发生各种心理偏差,甚至轻生的不甚枚举,充分说明了传统观念中的“优等生”可能是有问题的,而且已不是个别现象。那么“差生”呢?许多教师都有同感:自己当年“修理”过无数的那些“坏学生”中的一些人,毕业多年后和老师的关系最融洽,非常尊敬老师。这其实也在提示我们:我们界定的那些“坏学生”真的那么坏吗? 为了对教育事业负责,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前程负责,我们必须重新界定“问题学生”。 首先,“差生”的提法是不合适的。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