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思考是农业大市,又是水利大市,水利项目建设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水利的资金投入,在水库除险防汛保平安、抗旱保丰收和服务“三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众多水利项目建设仍然不能及时实施,资金欠缺成为水利项目建设的“瓶颈”,如何通过招商引资这一有效方式改变现状,以推动市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现结合市实际,谈谈几点看法。一、市水利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的现状市境内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649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条;全市现有各类水库845座,其中:大型9座,中型水库57座,小型水库779座,正常年景蓄水20亿立方米,年均灌溉供水11亿立方米。主要灌区有引丹灌区、大岗坡灌区、石台寺灌区、熊河灌区、三道河灌区等,灌溉面积达400﹒36万亩。全市有固定泵站2226座,2632台,装机14万千瓦时,年提水1﹒8亿立方米,小电站258座,装机436台,年均发电量2﹒2亿千瓦时,全市蓄引提水能力44﹒9亿立方米。全市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既“受益于水”,各类水库有效地控制了流域内洪水泛滥,改善了干旱缺水状况;又因襄樊是全省有名的“旱包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59%,“受制于水”,抗旱是襄樊农业生产永恒的主题;更因众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而“受困于水”,多数水库老化失修,病险严重,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去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措施,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为市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争取水利工程项目的力度,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水价改革及末级渠系建设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落户我市,争取国家和省级投资创历史新高。同时,以城区防洪治理为契机,积极探索市场融资投入机制。城区水系复杂,有汉江穿境而过,还有唐白河、小清河、南渠、大李沟等河流水库。城区防洪工程不仅关系到城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城市居住环境和经济环境建设,城区防洪治理、水环境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开展起来难度很大,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投入上面,向上争取资金时间跨度太大,依靠政府投入又负担不起。我们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探索“以土地换资金,以资金换整治,以整治换开发”的市场融资运作模式。就是通过防洪工程治理,对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进行整理开发,然后挂牌拍卖,拍卖资金不仅满足防洪治理、水环境建设资金需要,还能够盈余,用于其他城市建设。在这个模式的运作下,我们先后完成了城区南渠、大李沟一期、二期防洪治理任务,目前正在开展大李沟三期、邓城大道防洪排涝治理等工程建设。两年来,吸纳非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共计9200万元,改造整治渠道14.22公里,实现了城区防洪治理、水环境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经济环境等“多赢”需要。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并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最佳魅力城市,也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和鄂、豫、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唯一的一座大城市。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城市功能齐全。2005年,《福布斯》根据经营成本、劳动力素质和货运便利程度三类指标,把襄樊评为中国最适合办工厂的城市第四位,最适合人居的城市第四十一位,在湖北省排第一位。这中心能够表明,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二、拓新理念,摸清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落实“走出去、引进来”招商战略,切实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重点倾斜,加快水利建设步伐(一)实施引丹入樊供水工程,保障襄樊饮水安全。目前,市城区供水主要依靠汉江提水,由于没有备用水源,城市饮水安全系数偏低。近年来,汉江较长时间低水位运行的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2006年冬和2007年春,水文站最低水位仅有59.49米,是1929年建站以来的最低水位,城区供水已显困难。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市区饮水危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