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讨论议程经历了从起步到进展再到深化的三个阶段。其讨论热点涉及意识形态概念话语、意识形态进展史、领导人意识形态思想等多重面相。其讨论范式形成现实导向的主流意识形态讨论、描述导向的经验史学讨论、理论建构导向的政治学讨论的三足鼎立之势。既有讨论存在史论分离的现象与学科建设的荒原现象,而致力于史论的再平衡与意识形态学的构建是深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讨论的可循之路。 意识形态是解读中国共产党近百年进展史的重要向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施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亮属性,而且构成意义重大的讨论课题。本文旨在检视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讨论的议程与热点,揭示所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讨论的趋向。 一、既有讨论的议程回顾 中共意识形态讨论议程依据语境、议题与方法的转换,可划分为起步、进展与深化三个阶段。 从 1978 年到 1992 年,中共意识形态讨论在启动改革开放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在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马克思主义原典与党史文献的整理出版,以及对外开放与国外讨论成果的传入等因素的推动下,具有了讨论起步的时代条件。其讨论议题先是正本清源;,中经体制改革;,归于意识形态斗争;。学界先是集中批判清理文化大革命;,重新审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试图廓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原来面目。美学家朱光潜提出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化的命题,引发了一场学术争鸣,其意义不在于观点的是非,而是开启了解释意识形态的新维度。自 1978 年始,意识形态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新命题,讨论视角从理论层面扩展到体制层面,涉及意识形态机制结构与松绑管理权、开放言路、舆论监督等改革思路。此后至 1992 年,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应对八九风波;和苏东剧变的语境下,学界讨论视角转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和平演变;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重新讨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矛盾与意识形态斗争,分析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就讨论方法而言,在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潮流下,传统的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核心范畴的解释框架依旧具有解释力,同时意识形态讨论在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重新思考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开始走出运用单一理论寻求解释的旧路。 从 1992 年至 2024 年,该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进展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