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使用手册.引言“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DWARDS'PERSONALPREFRENCESCHEDULE)是自陈人格量表,是爱德华以莫瑞(H.A.Murry)的十五种人类需要理论为基础编制的。这十五种人类需要是:成就(Ach)、顺从(def)、秩序(ord)、表现(exh)、自主(aut)、亲和(aff)、省察(int)、求助(sue)、支配(dom)、谦卑(aba)、慈善(rur)、变异(chg)、坚持(end)、异变性(het)、和攻击(agg)。“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是由这十五种需要量表和一个稳定性量表所组成的,整个测验共有 225 对叙述组成的题目,其中有 15 个题目重复两次。在十五个量表中,每个量表有九种叙述,这九种叙述轮流与其他需要叙述配对,每种叙述重复两、三次,令被试每题的叙述做强迫选择。“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可用于大学生和正常成人,也可扩大应用到中学生。“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在技术上较严密,题目列讲研,计分方便。由答卷可以直接算得原始分数,然后可以根据常模转化为百分等级。“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自编制起至今大约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了,它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咨询工作,根据该量表可较快地了解到人的一般性格特点与需要特点,该量表能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加以区分,它还可以对特定工作中的人员做出可能成功与失败的估价。自从心理测验研究工作在我国恢复以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修订了一批智力量表,为科技研究、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为止人格量表还较少,已有的人格量表又大都是个性特点的量表,而没有关于需要倾向的量表,因而不能对人从事某项工作做预测和估价。“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弥补了这点不足,它既省时省力,又可用于团体和个人,适用年龄范围较广。但是它较长一段时间是在不具备常模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在解释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基于此我们对“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做了抽样修订。二.测验的修订过程对测验的修订过程一般包括题目的可读性的分析,常模的建立和效度,信度等技术资料的收集。“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的中译本是 1967 年由台湾心理学工作者翻译的,其中大部分语句的可读性良好,对于少部分与大陆不相适应的语句,我们做了适当修改。一)常模团体的建立该常模团体有三个年龄组,即初中,高中,大学三个组,共 1022 人,为了使常模能较好地应用,我们修订的抽样范围仅在城市区近郊区,取样方法是分层按比例取样。中学抽样有重点中学、一般中学、中等师范学校等八所学校,分别在这八所中学的初二、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