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畲族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福州市罗源县霍口畲族乡 姓 名 钟建涛 学 号 07051168 院系(部所)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工商管理m 任 课 教 师 孙东方 完 成 日 期 2008年 08 月 05 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2 畲族大多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以务农为生。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大山里,经常会有对歌,对歌没有可以的歌词,都是随性发挥的,用歌表达想说的话。大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可畲族人民都很友好,乐观。很自给自足。当我到达本县霍口乡时,问畲乡人民时,他们总会放下手里的活,来回答我的问题。我自己也是畲族人,但并不居住在畲乡,感受到的畲族文化并不是很多。此行让我对我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族人有了更大的认同感。一下我就来介绍一下畲族的婚嫁习俗吧! 畲族婚恋较自由,但过去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则女方父母带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民国进期,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 个、龙凤纸贴2 张、红衣线2 束、果子2 包、红线扎头面1 公斤、银饰、衣服等。“送日子”即把选定的嫁聚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帖和礼品,按日子准备嫁妆。男家也按其日子准备迎亲,最后是迎春娶成亲。经过以上程算是定亲。定亲后的姑娘两髻的银簪硕须脱掉一边,作为标记。畲族姑娘忌1 8 岁出嫁认为 1 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 难为“迎亲伯” 畲家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实际上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同时,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上路平安。 畲族完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选择一位能歌善唱的男子,全权代表男方,俗称“亲家伯”或“迎亲伯”。迎亲伯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 女家见亲家伯来,开大门鸣炮接人,亲家嫂把板凳放在厅堂左首让他入坐。亲家伯要晓得谦让,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坐。接着亲家嫂请他抽烟,亲家伯得先拿出烟来敬她们,连小孩也敬。否则,就会被认为无礼貌,便点着鞭炮扔到他的脚下,轰他,烧他的衣衫,取笑他。 接着亲家嫂拿猪肉、禽蛋过秤。亲家伯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 古时,畲村还有喝宝塔茶的习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