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变电磁法的由来、现状与发展趋势 1 综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各项基础建设稳步展开,对于各种矿产资源、能源、地下水资源等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时,各项建设中遇到了许多工程问题,如公路建设中的地下空洞、煤田开采中的陷落柱、隧道开挖中的突水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对其进行探测和预报,有助于保证资源供给,减少经济损失,加快建设进度。瞬变电磁法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 是进行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地壳中岩石或者矿体的导电性及介电性等电学性质的差异,研究电磁场的空间或时间分布规律,从而解决各种地质问题。它属于时间域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电磁场,在一次电磁场的激励下,地下导体内部受感应产生涡旋电流: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隙期间,涡流电流产生的二次磁场不会随一次场消失而立即消失,即有一个瞬变过程,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磁场,研究其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确定地下导体的电性分布结构及空间形态。瞬变电磁法具有场源灵活、方法多样以及稳定高效等优点,已经发展成为探测油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且在深部地质构造研究,工程勘察、油气、矿产、水、地热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瞬变电磁法的发展历史 将瞬变电磁信号用于地质勘探的设想,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有人提出。最早的时域电磁法在西方称为 Eltran 法,它基于L.W.Blan 在 1933 年获得的发明专利,该法利用电磁脉冲激发供电偶极形成电磁场,用电偶极测量电场。在前苏联,早在 1937 年,A.P.Kraev 就提出了瞬变电磁测深法。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苏联基本建立了瞬变电磁法解释理论与野外施工的方法技术,20 世纪 60 年代成功地发现了奥伦堡地轴上的大油田。前苏联在瞬变电磁法理论研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成功地完成了瞬变电磁法的一维正反演。在 20 世纪70-80 年代,前苏联地球物理工作者又在二三维正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 20世纪 80 年代初,前苏联学者提出了电磁波拟地震波的偏移方法,吸取了偏移成像的广义概念,在电磁法中确定了正则偏移和解析偏移两种方法。在 20 世纪 80年代末,KMaHeec 等又从激发极化现象理论出发,研究了时间域瞬变电磁法的激电效应特征及影响,成功地解释了瞬变电磁法晚期段电磁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