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 9 页 1 第六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设备 §6-1磁共振概述 一、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简史 1、MR现象于 1946年第一次由布洛赫(F.Bloch)领导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和伯塞尔(E.Purcell)领导的哈佛大学研究小组分别在水与石蜡中独立地观察到。因此,布洛赫和伯塞尔共同获得了 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1971年,达马丁(Damadian)发现了 MRI的一个重要参数----T1。肿瘤组织的 T1值远大于相应正常组织的 T1值。此结果预示着 MRI设备在医学诊断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3、1973年,受 CT图像重建的启示,纽约州立大学的劳特布尔(Lauterbur)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 MRI设备空间定位方法(均匀静磁场上迭加梯度磁场)。利用 MRI模型(两个并排在一起的充水试管)的四个一维投影,成功的获得了第一幅 MRI模型的二维图像。 4、1977年,达马丁完成了首例动物活体肿瘤检测成像,并获得首张人体活体 MRI设备图像。 5、1980年,阿勃亭(Aberdeen)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了利用二维傅立叶变换对图像进行重建的成像方法。该成像方法效率高、功能多、形成的图像分辨力高、伪影小,目前医用 MRI设备均采用该算法。 6、1983年,MRI设备进入市场。 MRI设备具有对软组织成像好的优点。把大量的波谱分析技术运用到医用 MRI设备上,使 MRI设备不仅可获得解剖学信息,而且可获得其他方面的信息,如生理和生化方面的信息。 二、MRI的优点 1、无电离辐射危害: (1)、波长较长,无电离辐射损伤; (2)、尽管 RF的峰值功率达数千瓦,但平均功率仅为数瓦。 2、多参数成像: 第 2 页 共 2 9 页 2 一般的医学成像技术都使用单一的成像参数,如CT用X线的吸收系数成像,US使用组织界面的反射回波成像等。MRI可以多参数成像,目前MRI设备主要是用来观测活体组织中氢质子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弛豫时间的新型成像工具,用以成像的参数主要有以下四个: (1)、质子密度: (2)、纵向弛豫时间T1: (3)、横向弛豫时间T2: (4)、体内液体流速: 上述参数既可以分别成像,亦可相互结合获取对比图像。其中,质子密度与MR信号的强度成正比,所以N(H)成像主要反映欲观察平面内组织胀器的大小、范围和位置,T1、T2参数则含有丰富和敏感的生理和生化信息。 3、软组织成像出色: 由于人体体重的70%是水,这些水中的氢核是MR信号的主要来源,其余信号来自脂肪、蛋白质和其它化合物中的氢质子。由于两者间MR信号强度不同,所以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