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细胞器基因组 基本概念和定义 ·在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中,父系和母系对子代核基因组的贡献都是均等的,产生典型孟德尔遗传模式(参见亲本印记和性连锁遗传)。所以核遗传(nuclear inheritance)被称为双亲融合(biparental)。然而细胞中除了细胞核还有其他细胞器有自身的基因组(最主要的例子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同时细胞质中还有可能含有寄生虫,病毒或内共生体等有机体。 ·细胞质内遗传信息与细胞核内基因的遗传方式是不同的。细胞质遗传(cytoplastic inheritance,核外遗传或基因组外遗传)通常是单亲遗传(uniparental),即仅由单亲提供到合子中。在动物中,细胞质遗传与母系遗传(matemal inheritance)是同义的,因为只有母系配子对合子提供细胞质。在植物中,母系遗传占主导地位,但某些物种是父系遗传(patennal inhentance),还有的双亲都有细胞质传递的能力(不是同时起作用)。在植物和低等的真核生物中,双亲的配子都能为合子提供等量的细胞质,但是双亲之一细胞质的基因经常被选择性的破坏或失活,所以遗传方式还是功能性单亲遗传。后代的基因型只决定于双亲之一,与另一个的基因型无关。 ·细胞器基因组在结构和功能上和某些真细菌的基因组的性质相似。因此一般认为它们是由寄居在早期真核细胞中的内共生生物演化而来的。细胞器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在功能上的高度整合是细胞器功能所必须的,这也暗示着在细胞器进化的过程中,大量细胞器的基因都被转移到核基因组中去。 内共生理论和混栖 DNA 细胞器有可能是由与原始的真核细胞形成内共生体原核生物演化而来的。这个模型的证据包括,细胞器与现有的细菌在基因组结构,基因表达的机制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它们的基因和多肤序列的相似性。经历了一个进化时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部分基因丢失进入核内,从而对宿主依赖。混栖 DNA(promiscuous DNA)的存在也支持了上述观点(细胞器起源的,可插入核或多种细胞器的基因组)。混栖 DNA的序列能够反映一些最近 DNA转座的事件。虽然转座的机制还不清楚。但是基因从细胞质转移到核内的罕见事件的确发生。 2.1细胞器遗传学 母系遗传 母系遗传是指只通过母系进行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的传递。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在很多高等的真核生物中,母亲提供受精卵全部的细胞质而父亲只提供父系的核物质。母体遗传不能与母体影响相混淆,后者只反映在早期发育中母体的控制,与核基因遗传相关,表现出正常的孟德尔分离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