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精选12 篇篇一: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乳山市出台《关于推动多元化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中小学设立课后服务“课程超市”,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多元进展机会。 定制优质课程 建立“教育+专业”课程研发机制,以教研部门、学校为主体,对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科技、运动、艺术、非遗、知识拓展 5 大课程领域,邀请科协、各类文化体育协会、非遗传承人及其他专业人士,对原有校本课程进行完善、补充,现已研发完成了 97 门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选择。 搭建课程超市 实行“线下+线上”推送方式,将所有课程全部“上架”,并附之课程说明、选课指导等,按非遗类每课时 3 元、科技艺术类每课时 2 元、运动及知识拓展类每课时 1 元等标准对不同门类课程“明码标价”,由学生和家长依据自身意愿理性选择。建立选课调剂制度,对选择率高的课程实行“错日开班”和“学生、课程双向选择”,对选择率低的课程,实行“复式开班”和“整合教学”。 开展优质服务 构建“动+静”模式,当天未开课学生参加静态的“作业辅导”,开课学生进行动态的“走班学习”。其中“走班学习”定时、定人、定点,实行“一班一课表、一人一课程”,并实行“1+1”项目式教学方式,由 1 名老师负责学生组织、1 名专业老师负责教学指导,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落实评价机制 定期组织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建立“家长+学生+学校”机制,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课程“红黄牌”制度,对选课人数少、教学效果差的课程及时亮出“黄牌”,限期整改;对无人选择的课程,则予以“退市”改进。课程超市运行以来,全市约 1。8 万名学生享受了课程超市服务,有力促进了学生多元化进展。 篇二: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为仔细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欢乐、幸福成长,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以高度的责任态度,积极推行“5+2”课后服务工作,建立了一套课后服务的工作思路与实施路径,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素养,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做好顶层设计 确立准则:课后服务是一项育人工程,也是社会工程和民心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到“安全第一”,做好学校放学时间和家长接送时间的有效衔接;“作业优先”,以学生能在校内完成作业作为课后服务的头等大事;“兴趣为本”,以学生兴趣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