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量, 蛋白质, 脂类,维生素,矿物质与碳水化合物 营养素分类 ▲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 ▲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等。 能量 一、概述: (一)能量的作用: 使人体生命得以维持和进行各种活动。 (二)能量单位: 卡(calorie , cal) 焦耳(Jou le , J ) 国际上以焦耳为单位 1Kcal=4.18KJ 1KJ=0.239Kcal 产能营养素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三大产热(能 量)营养素。 能量系数: 碳水化合物:4Kcal (16.8KJ) 脂肪:9Kcal(37.6 KJ) 蛋白质:4Kcal (16.7KJ ) 即: 1 克蛋白质或 1 克碳水化合物产热 4 千卡, 1 克脂肪产热 9 千卡,其它营养素不产热。 人体的能量消耗 成年人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的热效应三个方面。 (一)基础代谢 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18℃~25℃),禁食 12 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此时能量仅用于维持体温和呼吸、血液循环及其他器官的生理需要。 基础代谢率(BMR): 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kj/(m2.h)〕 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 ▲用体表面积计算: 体表面积 S(m2)=0.00659×身高(cm)+0.0126×体重(kg)-0.1603 基础代谢能量消耗= 体表面积(m2)×BMR×24h ㈡. .体力活动 :轻体力活动 、中等体力活动和重体力活动 。 ㈢.食物热效应 :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的能量。食物热效应的最高点通常出现在进食后的 2h。 2 能量的需要量与供给量 一、需要量与供给量的概念 △需要量:是指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数量,低于此数量将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供给量:是指在已知需要量的前提下,按照食物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同时考虑到个体差异而制定的安全量,供给量通常高于需要量。 营养素分类 ▲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 ▲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等。 蛋白质 一、 蛋白质的组成与分类 蛋白质是由20 种α -氨基酸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