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读后感 寂寞中的温暖与诗意 ——读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感 李畅 提到小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能嘴角微笑着说出几件事来。不说温柔的冰心笔下的小桔灯,哪怕严肃如鲁迅,他的笔间也不乏活泼与天真,谁还没为双喜、阿发、桂生和少年闰土动过心呢。“小时候”是每个人人生经验的记忆密钥,一旦被打开,仿佛都能唱成一首歌。对于毕飞宇来说,那段少年经历是奔波的、贫乏的、寂寞的,同样也是温暖的、诗意的。 1964 年 1 月,毕飞宇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杨家庄。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等原因,一家人要不停地奔波,居无定所。60 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普遍贫乏,没有玩具,乐趣很少,再加上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偏少,时间仿佛无穷无尽,寂寞成为毕飞宇小时候的关键词。可即便是这样,温温和诗意仍旧充满了毕飞宇的少年记忆,那是《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吸引我的地方,是从一件件小事里洋溢出来的大感动。 一次搬家之前,毕飞宇特意回到杨家庄去看望儿时的“奶奶”,临走时,“奶奶”总想让自己的这个“孙子”带点什么走,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把做种的蚕豆拿出来,对于少年毕飞宇来说,那是最美味的食物,一路走一路吃,完成了“祖孙”间的告辞。长大后的毕飞宇才明白,种子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明年的好收成,可是奶奶却把视若珍宝般吊在房梁上的蚕豆一颗也不剩地全给了他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孙子。“我的‘亲奶奶’是谁?我不知道,我不可能知道,连我父亲他都不知道。这对我已经不重要了,我多么希望我和我的奶奶之间能有血缘上的联系,我希望我的父亲是她亲生的。”当我读完这段文字,仿佛看到那个天真馋嘴的少年一边走一边吃蚕豆的画面,而他的身后,一位年老的妇人,眼角都是笑意。现在,当我们高呼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情地说出内心中那些关于爱的事迹,如作家毕飞宇般用最普通的语言直击人心? 我们还记得多少曾经恩重如山的老师们的姓名?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每一位老师又都在我们的心中留下多少的影子?毕飞宇笔下的王大怡老师是他的启蒙老师,这位老师用慈爱在小小的少年毕飞宇心上种下了最温情的花。酷爱弹弓的少年在教室乱射,居然把黑板上方毛主席肖像打坏了,可是王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不声不响地取下了肖像,开始上课。犯错和胡闹也许是每位学生成长中的必经,教育成为每一位老师最重要的事,也许,最好的教育不是责骂和惩处,而是用包容和爱无声地去润泽一颗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