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总结不足 总结一:科研工作总结不足 在学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广阔老师和科技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技经费稳步增长,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成绩显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科技成果产出(尤其是 SCI、EI)速度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技术转让初见成效;人文社会科学讨论得到加强;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11 工程”完成了中期建设任务;“985 工程”建设通过论证。2024 年度科技工作呈现“跨越式进展”势头。 1、科研成果取得重要突破 2024 年度我校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 27 项,其中 21 项获奖,获奖率 78%.“农牧交错带农业综合进展和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与模式讨论”等 2 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绒山羊绒毛生长机理及舍饲半舍饲营养调控技术讨论”等 8 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有 43 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SCI、EI 实现了跨越式进展。数量继续快速增长、质量呈上升趋势。全年 SCI、EI、ISTP 收录共计 368 篇(SCI281篇;EI61 篇;ISTP26 篇),其中,SCI、EI 收录比 2024 年增长 78%。全校有 140 位老师发表 SCI、EI,SCI 数排名前三位:杨定(21 篇)、李宁(16 篇)、王贺祥(14 篇)。学院排名前三位:生物学院(84 篇)、资源与环境学院(49 篇)、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49 篇)。SCI 单篇影响因子最高的作者张大鹏(5.634),累计影响因子最高的作者王贺祥(34.5)。 2024 年度申请专利 172 项,其中发明 132 项,占 77%.比去年专利申请量(111 项)增加 55%。授权专利 51 项,是去年的 2.1 倍,其中发明 16 项,有用新型 35 项,创历年最好水平。2024 年申请新品种权 6 项,通过国家动物品种审定 1 项,计算机软件登记 24 项。 坚持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重大成果与技术的转化与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我校“农大系列玉米品种”推广面积达 4000 多万亩,遍布 19 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近 14%.“旱稻系列新品种"建立了数千亩的示范区。“草业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近 12 万亩,经济效益过亿元;“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成果实现小麦亩产 500—600 公斤,累计推广面积2000 万亩以上;“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在小麦等作物上推广 60 多万亩,经济效益 1。2 亿元;“农大褐 3 号”节粮蛋鸡新增饲养 2 千万羽,累计近 1 亿羽,经济效益 8—9 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