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_第1页
1/5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_第2页
2/5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_第3页
3/5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微丸概述微丸(又称小丸 pellet),是指直径约为 1mm,—般不超过 2.5mm 的小球状口服剂型,在制药工业中制备的小丸常在 500-1500^之间。微丸可装入胶囊或压成片剂,或其它包装供临床使用。也可采用不同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将药物制成速释、缓释或其它用途的微丸制剂。微丸成型过程微丸成核与生长根据不同制丸工艺,其形成基本机理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成核(nucleation)、聚结(coalescence)、层结(layering)和磨蚀转移(abrasiontrasiontransfer)过程。1成核成核过程是微丸最初形成机理之一,将液体小心加入或喷入药粉中,通过液桥聚集形成空气-水-固体三相核。体系中不断加入固体粉末和粘合剂,丸核数量也随之增加,成核过程主要是靠液桥作用完成的。2聚结聚结过程是已成形丸核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的过程。只有那些表面稍带过量水分的核才能发生有效碰撞。3层结层结过程是描述继续加入原粉到已成核的体系中,使核成长的过程。加入物可以是干燥的,也可以是润湿的,但加入物粒径必须比已成核直径要小,由于每次加入的量较小,核成长速度也较慢。4磨蚀磨蚀转移过程是丸芯在相互撞击过程中,物质从一个丸芯1上剥落而粘附到另一个丸芯表面的过程。微丸的制备方法微丸成型取决于所选制丸设备类型和制备过程。有 4 种制丸基本类型,即旋转式制丸、层积式制丸、压缩式制丸及球形化制丸.1 旋转式制丸 旋转式制丸是研究最多和最充分的一种制丸过程,亦是最早的机械制丸工艺,其主要设备是旋转式金属容器,容器的形状有鼓形盆形、碟形等。旋转式制丸技术第一阶段包括原粉粒子的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成核)和随后的聚结过程,最终形成较好的丸核,丸核的大小取决于原粉粒子的大小、水分、粘合剂溶液的粘度、基质的湿度、滚动和干燥速度以及其它影响丸核形成的各种因素。层积式制丸层积式制丸是指药物以溶液、混悬液或干燥粉末的形式沉积在预制成形的丸核表面的过程,沉积物可能是结晶、颗粒或丸核。有两种工艺技术:一种是药物从溶液、混悬液中连续层积在丸核上的液相层积法,另一种是干燥粉末层积在丸核上的粉末层积法。I 压缩式制丸 压缩式制丸是指用机械力把药物及赋形剂压制成一定大小微丸的过程。| 球形化制丸 球形化制丸技术是将热熔物、溶液或混悬液喷雾形成球形颗粒或微丸的过程。雾化液体在其它制丸技术(如液相层积法)中也被采用,但仅仅是用于微丸成长过程。在球形化制丸技术中,通过蒸发或冷却作用,雾化过程能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