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新途径 摘要:感恩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培育小学德育素养全面进展的重要保证。感恩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感恩、知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理念。本文对小学生现阶段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和考量,确定对其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和目标以及主要的内容样式,从而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德育的水平,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进展和完善。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从根本上也发生了改变,新旧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较为激烈的碰撞。作为感恩教育进展的关键环节———小学生感恩教育在现阶段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其内在的感恩意识,从小就培育他们心存感激的心态以及知恩图报的良好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在现今乃至以后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良好感恩情操的培育符合社会和教育进展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对别人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帮助或者其他方面的好处表示内心层级的感谢。感恩的教育内容在社会中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对自己学习指导和帮助的教诲之恩,在社会中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之恩以及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呵护之恩,还有就是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赐予之恩,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导小学生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行为的不良示范,父母对于长辈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做到知恩图报,所以在小学生心里留下了比较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是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是老师的教育力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较好地传授感恩思想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出现的不仔细学习以及旷课等现象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纠正与教导。此外,国家作为学生德育的提倡者,在具体实施中没有较好地实现国家的关怀力度,在有关的硬件及理论知识上不能够较好地随着社会教育进展的需要适时地作出调整。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加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