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环境地质分析论文 1998 年全国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损失是惨重的。大洪水给人们以大警示,因而在汛后的很短时间内,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堤防工程建设。堤防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对那些达不到防洪标准和汛期出现险情的堤防进行整险加固。堤防出险主要是堤基渗透破坏、江河水流冲刷产生崩岸、堤基软弱产生沉降变形破坏、堤身散浸或脱皮滑坡等;一些堤防的防洪标准不够,出现子堤挡水或漫堤溃堤等险情。1998 年汛期的堤防工程,可谓是八方告急呼救,到处险象环生。所有出险问题中,与地质有直接关系且隐蔽性最强、危险性最大的是堤基的渗透破坏,牵动全国的九江溃口就是堤基渗透破坏引起的。针对这些情况,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实行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对已出险的堤段进行必要的加固,例如对易崩岸部位进行抛石护坡,标准不够的进行加高加固,对堤身渗漏实行锥探灌浆,而对堤基的渗透破坏则除了实行加长加厚铺盖外,比较普遍的是对堤基实行垂直防渗措施。堤防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质环境可以影响堤防建设,堤防工程也会反作用于地质环境,带来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1 堤防工程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堤防工程是为了抵御洪、潮水给人类正常活动以及生存环境带来的自然灾害而修建的水利防护工程的总称。堤防工程的主体是众所周知的各类挡水堤、墙,而堤上的各类闸、涵、洞、管等穿堤建筑物以及堤防维护、抢险所需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等等,则应归为堤防工程的附属工程或附属建筑物。 1.1 堤防工程的特点 (1)线路长,分布范围广。据统计,我国已建堤防总长 20 余万公里,尚有若干堤防工程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主要分布在各大江大河的干、支流上和各湖泊周围及沿海一带。 (2)堤防工程的主体主要是线性水工建筑物,其它附属建筑物则另当别论。 (3)堤防工程的主体—大堤,多为阶段性(或临时性)挡水建筑物,建筑物高度在数米至十余米之间,并不象大坝一样是长年挡水的数十米至数百米高的集中式枢纽建筑物。 (4)堤防工程的主要附属建筑物之一是支流(沟)与主流汇合口附近的挡水闸,这种闸往往具有双向挡水的性质,这与大坝的受力条件是有区别的。 (5)堤防工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对于特别重要的一级堤防,例如保护江汉平原的荆江大堤,是不允许溃堤的;而一般性的河滩围堤,在超过设计洪水时则只好放弃。但是对于大坝而言,基本上是不允许垮坝的,在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中,均实行十分谨慎的运作策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