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民族观讨论论文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在历史上一向是很重要的问题,而梁启超则是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比较系统地讨论民族关系历史的第一人。他不仅撰写有理论著作,运用近代学术观点论述民族关系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且在其通史和专史著作中,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相当的重视。他作为本世纪前期具有突出的进步民族观点的思想家,对其后的讨论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梁启超的民族观加以探讨,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一、以近代眼光论述民族问题的奠基之作 1922 年梁启超发表了他的著名学术论文《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讨论》(注: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讨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中华书局 1989 年版;又,梁启超在北京高师史地部以《中华民族之讨论》为题讲演的记录稿发表于中国地学会出版的《地学杂志》民国 11 年第 1—7 期上,此讲演的记录稿又以《中华民族之成分》为题发表在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史地丛刊》民国 12 年第 2 卷第 2、3 期合刊上,其内容都与《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讨论》基本相同。),通过对民族之意义及中华民族之由来、分类、分布、演化融合的历史轨迹等项重要理论问题的论述,阐发了他的近代民族观。因而这篇文章在本世纪学术史上,成为运用近代观点论述民族问题的奠基之作。 首先,关于民族的定义。我国古代文献对“民”和“族”这两个概念,虽都有所阐述,但没有将二字联起来使用。梁启超不仅率先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注: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在介绍日本史著中多次出现“东方民族”、“支那民族”、“民族之变迁”、“民族之立国大原”等新名词。详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 90、94、100 页。),而且是近代中国给予”民族”一词比较科学意义的第一人。他明确提出:民族既与种族不同,也与国民不同。种族是人种学讨论的对象,国民是法律学讨论的对象,而民族虽以血缘、语言、信仰为成立之有力条件,但断不能以此三者作为民族之分野。“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注: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讨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第 1 页。)何为民族意识?我们今日看来,民族意识即是共同心理状态于共同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说,梁启超关于民族的界说与斯大林关于“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